依韵和景彝观刑部厅燕侍郎画山水二首

依韵和景彝观刑部厅燕侍郎画山水二首朗读

昔人曾此怜幽壁,醇墨今留隐约间。
犹带惊波下沧海,常迎爽气入朝山。
苔文半染风霜古,鸟影时过岁月间。
谁更潇湘移雨竹,满轩疏洒翠成斑。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依韵和景彝观刑部厅燕侍郎画山水二首译文及注释

诗词:《依韵和景彝观刑部厅燕侍郎画山水二首》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王珪创作的,描绘了一幅山水画作的景象。诗人回忆起过去的人曾经欣赏过这幅画作,而今墨色依然醇厚,隐约可见。画作仿佛带着波涛的惊鸿之势下沉到了辽阔的海洋中,又常常吸纳着清新的气息进入朝堂之山。岁月的流转使得画作上的苔文半染风霜,鸟影时而掠过,见证了时光的流转。诗人更加赞叹那潇湘移雨的竹子,满庭的翠绿点缀得如斑点般美丽。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山水画作,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艺术的欣赏。诗中的画作被形容为醇墨留存,隐约可见,给人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画作中的山水景色仿佛融入了波涛汹涌的海洋,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欣赏之情。同时,画作也常常吸纳清新的气息进入朝堂之山,这种把山水画与朝堂相结合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之美。

诗中还出现了苔文和鸟影,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整幅画作更加具体生动,也暗示了岁月的流转和时间的变迁。诗人对于竹子的描绘更是别具一格,形容其为潇湘移雨,将竹子与湖光山色相结合,展现出一种优美的自然景象。

整首诗以描绘山水画作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境的营造,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画作中的景色和情感。诗人以自己的感受和赞美,将艺术与自然、人文相结合,展现了他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依韵和景彝观刑部厅燕侍郎画山水二首读音参考

yī yùn hé jǐng yí guān xíng bù tīng yàn shì láng huà shān shuǐ èr shǒu
依韵和景彝观刑部厅燕侍郎画山水二首

xī rén céng cǐ lián yōu bì, chún mò jīn liú yǐn yuē jiān.
昔人曾此怜幽壁,醇墨今留隐约间。
yóu dài jīng bō xià cāng hǎi, cháng yíng shuǎng qì rù cháo shān.
犹带惊波下沧海,常迎爽气入朝山。
tái wén bàn rǎn fēng shuāng gǔ, niǎo yǐng shí guò suì yuè jiān.
苔文半染风霜古,鸟影时过岁月间。
shuí gèng xiāo xiāng yí yǔ zhú, mǎn xuān shū sǎ cuì chéng bān.
谁更潇湘移雨竹,满轩疏洒翠成斑。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

王珪诗文推荐

万灯初烧宝龙山,御路先迎彩仗还。紫极躔星来帝所,仙风递管落人间。芳醪欲泥追嘉节,红烛翻惊照病颜。曾从宸游燕双阙,梦魂通夕绕严关。

正道仪中阃,柔风表六宫。一倾春日酒,万寿与君同。

紫掖新书换使符,春晴红旆照行舻。曾持白简风何厉,更伏青蒲论益孤。月露清吟应到骨,江山别梦欲成图。闻教双鹤先归去,还到辽城似旧无。

上主提皇器,真人献赤符。夜书劳玉几,夕驾促金凫。洛自三陵咽,嵩犹万岁呼。谁言虞帝寿,终不返苍梧。

页旱连春与俗忧,忽兴嘉雨遍群州。郊禾薿薿青如积,宫瓦差差翟欲流。良弼为霖辜宿望,神僧作雾应精求。西成喜有登年修,況此新晴见黍秋。

画船催鼓送将行,一醉离觞下玉京。延阁漏间空紫橐,洞庭波起猎红旌。曾冠獬廌奸回讋,却佩龙泉种落惊。莫向江城叹卑湿,贾生不信使群荣。

睿听来嘉论,忧劝政事昌。颙颙瞻帝座,谔谔置臣章。语切青规上,文留黼扆旁。受言初拜禹,罪已忽兴汤。进牖须盈几,垂衣岂下堂。只应千载治,危谏属忠良。

戴斗疆陲笼曙华,更凭重阜切天涯。安知玉殿开阊阖,日月星辰在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