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妙智寺后因赋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朗读

我貌甚癯棘,极爱山林住。
才说庐山去,不惮葺芒屦。
郁怀得少解,动脚即健步。
谁言多岌业,堂堂大驿路。
万景山渺莽,旷游惬心慕。
荒坊偶小憩,周览入薄暮。
西隅壁灰净,半堵若缣素。
方此欲题名,已触野僧怒。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译文及注释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是宋代董嗣杲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我貌甚瘦弱,极爱山林居。曾说要去庐山,不怕修整草鞋。忧思得些释放,动起脚步就轻盈。谁说多辛劳,我端庄地行走在宽广的驿路上。万山景色浩渺,自由漫游心驰向往。在荒坊偶尔小憩,四处游览到黄昏时分。西隅的壁垒洁白无瑕,半墙犹如细薄的白绢。就在此时,我欲题写我的名字,却触怒了野僧。

诗词以描写自然山水和个人志向为主题。诗人形容自己外貌消瘦,但却极度热爱居住在山林之中。他曾表示要前往庐山旅居,即使需要修补草鞋也毫不犹豫。他的忧思得到了一些解脱,一旦脚步行动起来,就感到轻盈自如。诗人嘲讽那些说他辛苦的人,他行走在宽广的驿路上,显得庄重自信。他表达了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向往和自由漫游的愿望。在偏僻的小村落里,他偶尔休息片刻,到黄昏时分四处游览。西隅的墙壁洁白如净,仿佛细薄的白绢。正当他想要题写自己的名字时,却激怒了一个野僧。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心态。他喜欢山林的宁静与清净,不畏劳苦追寻自己的理想。诗人的意境在描绘山水景色时更加开阔,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人通过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宁静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最后的一句表明他的行为可能触怒了某个野僧,这也让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戏剧性和反转,使读者对诗人的遭遇产生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读音参考

yòu guò miào zhì sì hòu yīn fù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

wǒ mào shén qú jí, jí ài shān lín zhù.
我貌甚癯棘,极爱山林住。
cái shuō lú shān qù, bù dàn qì máng jù.
才说庐山去,不惮葺芒屦。
yù huái dé shǎo jiě, dòng jiǎo jí jiàn bù.
郁怀得少解,动脚即健步。
shuí yán duō jí yè, táng táng dà yì lù.
谁言多岌业,堂堂大驿路。
wàn jǐng shān miǎo mǎng, kuàng yóu qiè xīn mù.
万景山渺莽,旷游惬心慕。
huāng fāng ǒu xiǎo qì, zhōu lǎn rù bó mù.
荒坊偶小憩,周览入薄暮。
xī yú bì huī jìng, bàn dǔ ruò jiān sù.
西隅壁灰净,半堵若缣素。
fāng cǐ yù tí míng, yǐ chù yě sēng nù.
方此欲题名,已触野僧怒。

董嗣杲诗文推荐

雪覆芦花障远郊,小舟不待起风抛。沙头只有三家住,烂草檐头两把茅。

绝壑松风泻瀑声,此身如寄画图清。馀生结得东林社,三笑亭前看月明。

浪游几抆还家泪,贫抱遗书羞拥篲。短篷独载冒江涛,平生触事成淹滞。所为素守三不欺,人所不知心所知。欹枕赋就归来兮,风伯前呵雨师随。

汀沙如雪水无声,舟倚蒹葭雁不惊。霜气隔篷才数尺,斗杓插地已三更。抛书枕畔怜儿子,看剑镫前慨友生。尚有乘桴无限意,催人摇橹转江城。

钟声警征人,顿省巡溪步。转盼失路头,红日生黄雾。看松乘西风,荡此林影趣。古翠扑面老,肯放所历住。幽聆采樵怨,薄言向谁诉。且复栖野店,低头解芒屦。

宜繁宜远九标新,花露能仙雨点频。传姓老聃因指树,过门方朔验呼人。苇绡缟月明偷夜,练帨当风静撚春。实荐冰盆传种去,莫教鑽破核中仁。

晴光绕砌看葵倾,独恨无文吊屈平。梅溽润衣身体倦,竹风入牖梦魂清。良辰美景须臾事,往古来今节序情。不信沧江传竞渡,彩旗画鼓闹西城。

江北西风高,江南新酒熟。长笛吹梅花,月色满营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