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城南十六首·题于宾客庄

游城南十六首·题于宾客庄朗读

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
马蹄无入朱门迹,纵使春归可得知。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游城南十六首·题于宾客庄译文及注释

《游城南十六首·题于宾客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榆荚车前盖地皮,
蔷薇蘸水笋穿篱。
马蹄无入朱门迹,
纵使春归可得知。

译文:
榆荚掉在车前盖上,
蔷薇蘸水穿过篱笆。
马蹄不曾踏入朱门,
即使春天归来也可知晓。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寓言式的场景,通过描述景物展现了作者韩愈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诗中的榆荚和蔷薇等自然元素代表着平凡的庶民生活,而朱门则象征着权贵阶层的高门大户。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阶层分化和人情冷漠的不满。

赏析:
1.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榆荚和蔷薇与朱门之间的差距,揭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贫富之间的差异。这种对比凸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态度。

2. 自然意象:榆荚和蔷薇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细节,它们具有韵律感和生命力,与朱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自然意象使诗词更加具体生动,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 隐喻手法:诗句中的“马蹄无入朱门迹”以及“纵使春归可得知”是隐喻的表达。马蹄无法踏入朱门,暗喻了普通百姓无法进入权贵阶层的现实。而纵使春天回来,也不会改变这种现状,意味着社会的不公和不变。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韩愈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庶民生活的关怀。它呼应了韩愈的主张,主张以文学批判社会,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并呼吁社会公正和平等。

游城南十六首·题于宾客庄读音参考

yóu chéng nán shí liù shǒu tí yú bīn kè zhuāng
游城南十六首·题于宾客庄

yú jiá chē qián gài dì pí, qiáng wēi zhàn shuǐ sǔn chuān lí.
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
mǎ tí wú rù zhū mén jī, zòng shǐ chūn guī kě dé zhī.
马蹄无入朱门迹,纵使春归可得知。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诗文推荐

题是临池后,分从起草余。兔尖针莫并,茧净雪难如。莫怪殷勤谢,虞卿正著书。

宿云寒不卷,春雪堕如簁。骋巧先投隙,潜光半入池。喜深将策试,惊密仰檐窥。自下何曾污,增高未觉危。比心明可烛,拂面爱还吹。妒舞时飘袖,欺梅并压枝。地空迷...

竹影金琐碎,--孟郊泉音玉淙琤。琉璃剪木叶,--韩愈翡翠开园英。流滑随仄步,--孟郊搜寻得深行。遥岑出寸碧,--韩愈远目增双明。乾穟纷拄地,--孟郊化虫枯挶茎。...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雄鹄衔枝来,雌鹄啄泥归。巢成不生子,大义当乖离。江汉水之大,鹄身鸟之微。更无相逢日,安可相随飞。

有兽维狸兮我梦得之,其身孔明兮而头不知。吉凶何为兮觉坐而思,巫咸上天兮识者其谁。

龟之气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龟之大兮只以奄鲁。知将隳兮哀莫余伍,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涉其浅兮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我济而悔兮将安归尤。归乎归乎,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