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池馆夏景方妍白莲初开彩舟空泊唯邀缁侣因以戏之

乐天池馆夏景方妍白莲初开彩舟空泊唯邀缁侣因以戏之朗读

池馆今正好,主人何寂然。
白莲方出水,碧树未鸣蝉。
静室宵闻磬,斋厨晚绝烟。
蕃僧如共载,应不是神仙。

下载这首诗
(0)

乐天池馆夏景方妍白莲初开彩舟空泊唯邀缁侣因以戏之译文及注释

《乐天池馆夏景方妍白莲初开彩舟空泊唯邀缁侣因以戏之》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池馆此时正美妙,主人宁静无人声。
白莲初次浮水面,碧树尚未鸣蝉鸣。
静室夜晚传磬声,斋厨烟雾渐消净。
番僧共我同乘舟,应不是真仙神。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景色宜人的池馆景象。作者称呼主人宁静无人声,暗示了这个池馆的宁静和安静。白莲初次开放在水面上,碧树还没有鸣叫的蝉声。晚上在宁静的房间里能听到磬声传来,斋厨的烟雾已经散尽。作者与一位番僧一同乘舟,表示他与朋友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景色,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认为那位番僧并非真正的仙人或神仙,可能只是普通的僧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池馆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述白莲初开、碧树未鸣蝉等场景,表达了夏日的宁静和静谧。作者通过描写静室中传来的磬声和斋厨中逐渐消散的烟雾,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宁静和幽静。最后一句诗中,作者与一位番僧一同乘舟,表达了对友谊和共享美景的向往。然而,作者在最后一句中表示这位番僧并非真正的仙人或神仙,可能只是普通的僧人,这种揭示出一丝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对比。

整体上,这首诗以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唐代士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友谊的向往。它展示了刘禹锡独特的意境感知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乐天池馆夏景方妍白莲初开彩舟空泊唯邀缁侣因以戏之读音参考

lè tiān chí guǎn xià jǐng fāng yán bái lián chū kāi cǎi zhōu kōng pō wéi yāo zī lǚ yīn yǐ xì zhī
乐天池馆夏景方妍白莲初开彩舟空泊唯邀缁侣因以戏之

chí guǎn jīn zhèng hǎo, zhǔ rén hé jì rán.
池馆今正好,主人何寂然。
bái lián fāng chū shuǐ, bì shù wèi míng chán.
白莲方出水,碧树未鸣蝉。
jìng shì xiāo wén qìng, zhāi chú wǎn jué yān.
静室宵闻磬,斋厨晚绝烟。
fān sēng rú gòng zài, yīng bú shì shén xiān.
蕃僧如共载,应不是神仙。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诗文推荐

城西门外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词一篇音韵弥切,收泪握管以成报章。虽广陵之弦于今绝矣,而盖泉之感犹庻闻焉。焚之帐之前,附于旧编之末】~刘禹锡前日寝门恸,至今悲有余。已嗟万化尽,方见八行...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新妆面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分忧余刃又从公,白羽胡床啸咏中。彩笔谕戎矜倚马,华堂留客看惊鸿。渚宫油幕方高步,澧浦甘棠有几丛。若问骚人何处所,门临寒水落江枫。

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谿。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太守驻行舟,阊门草萋萋。挥袂谢啼者,依然两眉低。朱户非不崇,我心如重狴。华池非不清,意在寥廓栖。夸者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