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何七判官昌浩翻译及注释
翻译
有时我忽觉心情惆怅,兀然独坐直至夜半。天亮时空怀壮志,仰天长啸,,欲为世间解乱释纷,一展怀抱。我的心随长风直上万里,吹散天空中的浮云。我羞作济南伏生,九十多岁了还在啃书本,吟诵古文。不如撰剑而起.到沙漠上去拚杀厮斗,为国立功。一辈子老死于阡陌之间,怎能扬大名呢?夫子您是当今的管仲和乐毅,英才名冠三军。我想您终会一起建功立业,岂能一辈子与长沮、桀溺为伍呢?
注释
⑴何七:何昌浩,排行第七,故称何七。安旗云:”似为幽州节度使判官“。判官:节度使属官。
⑵匡坐:正坐。夜分:夜半。
⑶平明:天明。啸咤:高号长啸。
⑷纷:世间的纷争。
⑸济南生:即西汉伏生,名胜,济南人。曾为秦博士,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传九篇,即今文《尚书》。汉文帝时召伏生,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见《汉书·伏生传》
⑹夫子:指何昌浩。管乐:指春秋时齐相管仲、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
⑺将:与。沮溺:指春秋时两位著名隐士长沮、桀溺。见《论语·微子》。
赠何七判官昌浩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即诗人逝世的前一年。当时诗人饱经沧桑,体弱多病,遭受了政治上最沉重的打击。
赠何七判官昌浩鉴赏
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抒发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最终以摆脱这种苦闷而展示出诗人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可分三段,第一段为前四句。开篇”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两句,直接点出积郁于心的”惆怅“。这惆怅虽仅时而出现,但对积极进取、乐观豪爽的诗人来说,却也是非常严重的。为此,他正襟危坐,自夜至明,最后竟不得不用长啸声来加以发泄:”平明空啸咤!“然而,”啸咤“是无济于事的,只不过聊以发泄胸中的不平之气而已,所以用了一个”空“字。”思欲解世纷“,用了战国时鲁仲连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之所以”惆怅“,原因是为了解除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中的矛盾和苦闷心情也是产生于这里。
诗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在积极用世和消极思想的对比之中进行多层次的交叉抒写。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诗的第二段。这一段共八句,在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方面较之第一段更加深入具体。”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二句,上承”解世纷“作飞动的描写,用以状写理想与抱负的远大。这是正面的直抒。”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是反面的对比。就李白看来,面对安史之乱的混乱局面,即使自己已年逾花甲,但也不能像伏生那样,老死于经文之中,于国于民毫无补益。这是一层。”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又是一层。这两句承上而言。如果自己不能乘风破浪,实现”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那么,也应在国难当头之时,拔剑而起,为统一祖国而建立功勋。这是正面的发挥。”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又是反面的对比。
诗的第三个特点是把古人、友人与自己交织在一起来加以描写。这明显地体现在第三段,即最后四句里边。”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诗人用管仲、乐毅来比喻何昌浩,同时,也是在写自己的怀抱。李白在诗中多次把管仲、乐毅作为自己仰慕和效法的榜样。最后”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二句表示,自己将跟何昌浩一样,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而决不能像长沮、桀溺那样做逃避现实的隐士。
贈何七判官昌浩翻譯及注釋
翻譯
有時我忽覺心情惆悵,兀然獨坐直至夜半。天亮時空懷壯誌,仰天長嘯,,欲為世間解亂釋紛,一展懷抱。我的心隨長風直上萬裏,吹散天空中的浮雲。我羞作濟南伏生,九十多歲了還在啃書本,吟誦古文。不如撰劍而起.到沙漠上去拚殺廝鬥,為國立功。一輩子老死於阡陌之間,怎能揚大名呢?夫子您是當今的管仲和樂毅,英才名冠三軍。我想您終會一起建功立業,豈能一輩子與長沮、桀溺為伍呢?
注釋
⑴何七:何昌浩,排行第七,故稱何七。安旗雲:”似為幽州節度使判官“。判官:節度使屬官。
⑵匡坐:正坐。夜分:夜半。
⑶平明:天明。嘯吒:高號長嘯。
⑷紛:世間的紛爭。
⑸濟南生:即西漢伏生,名勝,濟南人。曾為秦博士,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傳九篇,即今文《尚書》。漢文帝時召伏生,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見《漢書·伏生傳》
⑹夫子:指何昌浩。管樂:指春秋時齊相管仲、戰國時燕國名將樂毅。
⑺將:與。沮溺:指春秋時兩位著名隱士長沮、桀溺。見《論語·微子》。
贈何七判官昌浩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即詩人逝世的前一年。當時詩人飽經滄桑,體弱多病,遭受了政治上最沉重的打擊。
贈何七判官昌浩鑒賞
此詩最顯著的特點是善於抒發詩人內心的矛盾和苦悶,最終以擺脫這種苦悶而展示出詩人樂觀向上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可分三段,第一段為前四句。開篇”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兩句,直接點出積鬱於心的”惆悵“。這惆悵雖僅時而出現,但對積極進取、樂觀豪爽的詩人來說,卻也是非常嚴重的。為此,他正襟危坐,自夜至明,最後竟不得不用長嘯聲來加以發泄:”平明空嘯吒!“然而,”嘯吒“是無濟於事的,隻不過聊以發泄胸中的不平之氣而已,所以用了一個”空“字。”思欲解世紛“,用了戰國時魯仲連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詩人之所以”惆悵“,原因是為了解除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這就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詩中的矛盾和苦悶心情也是產生於這裏。
詩的第二個特點便是在積極用世和消極思想的對比之中進行多層次的交叉抒寫。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詩的第二段。這一段共八句,在揭示詩人內心活動方麵較之第一段更加深入具體。”心隨長風去,吹散萬裏雲“二句,上承”解世紛“作飛動的描寫,用以狀寫理想與抱負的遠大。這是正麵的直抒。”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是反麵的對比。就李白看來,麵對安史之亂的混亂局麵,即使自己已年逾花甲,但也不能像伏生那樣,老死於經文之中,於國於民毫無補益。這是一層。”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勳“又是一層。這兩句承上而言。如果自己不能乘風破浪,實現”濟蒼生,安黎元“的抱負,那麽,也應在國難當頭之時,拔劍而起,為統一祖國而建立功勳。這是正麵的發揮。”老死阡陌間,何因揚清芬“又是反麵的對比。
詩的第三個特點是把古人、友人與自己交織在一起來加以描寫。這明顯地體現在第三段,即最後四句裏邊。”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詩人用管仲、樂毅來比喻何昌浩,同時,也是在寫自己的懷抱。李白在詩中多次把管仲、樂毅作為自己仰慕和效法的榜樣。最後”終與同出處,豈將沮溺群“二句表示,自己將跟何昌浩一樣,為國為民幹一番事業,而決不能像長沮、桀溺那樣做逃避現實的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