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曲四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在襄阳行乐之处,至今犹有人歌舞《白铜鞮》之曲。
汉江之泽水回绕着江城,襄阳之花容月色实在是令人着迷。
晋人山简醉酒之时,在高阳池醉态可掬。
他头上反戴看白接篱之帽骊在马上,样子实在是可笑。
岘山依着汉江,水绿如碧,沙白似雪。
山上有纪念羊枯的堕泪碑,上面的字己久为青苔所没,看不清楚了。
姑且在习家池觅得一醉,不去山上看堕泪碑了。
也学一学山公欲上马的醉态,让襄阳小儿也笑上一笑。
注释
⑴襄阳曲: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八十五列于《杂歌谣辞·歌辞》。王琦云:“《襄阳曲》,即《襄阳乐》也,《旧唐书》:《襄阳乐》,宋随王诞所作也。延始为襄阳郡,元嘉二十六年仍为雍州。夜闻诸女歌谣,因作之。其歌曰:‘潮发震阳来,暮至丈提宿。丈提诸女儿。花艳惊郎目。’”
⑵白铜鞮:歌名。相传为梁武帝所制。一说为南朝童谣名,流行于襄阳一带。
⑶山公:即山简。晋代人,字季伦。“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但他不理政务,只知饮酒游乐,故时人编了首《山公歌》。后成为流行在襄阳一带的一首儿歌。这首歌诙谐有趣,广为流传,常被游历襄阳的文人墨客所引用。
⑷白接篱:白色的头巾。山简每喝醉了酒,总是倒戴着头巾,倒骑着马回家。
⑸水绿沙如雪:一作“水色如霜雪”。
⑹堕泪碑:在襄阳岘首山。这里用羊祜的典故。《晋书·羊祜传》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羊祜死后,为纪念他的政绩,“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食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⑺习家池:又名高阳池,位于湖北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建于东汉建武年间。《世说新语·任诞》刘孝标注引《襄阳记》:“汉传中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种竹及长楸,芙蓉菱芡覆水,是游宴名处也。山简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曰:‘此是我高阳池也。’襄阳小儿歌之。”
襄阳曲四首鉴赏
李白在襄阳所写的这组诗,既可见其性情,又可见其诗风。在襄岘汉水的背景之下,一个怀着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栩栩如生。
组诗之第一首。这里的“白铜鞮”当指汉水在襄阳段的堤坝。这是襄阳群体娱乐的地方。江城被绿水环抱,襄阳的花,襄阳的月,真是迷人。读着这首诗,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场景,在月圆花好的夜晚,人们在江水边的长堤上载歌载舞,多么热闹多么生动传情。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和读者不能不忘我地陶醉在其中。这一首第三句在格律上有“失粘”之嫌,说明李白写诗并不受格律的严格约束。
组诗之第二首。这是描写一个历史人物的醉态,这个人叫山简。山简是晋大将,性情豪放,酒醉后常反戴帽子倒骑马。酒醉后的人物神态生动活现,在阳光下,系着白头巾,倒着骑马,非常有趣。此诗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个醉态可鞠的人物形象。
组诗之第三首。岘山、汉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堕泪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灭了的碑文等等物景,平实道来,没有雕饰,其中自有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山依旧,水仍绿,碑尚在,唯有碑石上生了青苔,碑文已被磨灭,其寓意就是时间的长河能淹没一切。
组诗之第四首:习家池边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群山环抱,苍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清幽,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陡”,唐代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堕泪碑是为了纪念西晋羊祜而立的。羊祜生前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羊祜死后,其部属与当地百姓在岘山羊祜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而称此碑为堕泪碑。酒醉了,堕泪碑也不去看了,欲上马而又上不了马,襄阳的小孩子们看着笑了。酒醉以后,人就不会有什么愁苦。“莫看”,“且醉”二句 ,是痛苦的潇洒。
襄阳曲四首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游襄阳时。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时李白三十四岁,游襄阳,识韩朝宗,有《与韩荆州书》《襄阳曲四首》等作。
襄陽曲四首翻譯及注釋
翻譯
在襄陽行樂之處,至今猶有人歌舞《白銅鞮》之曲。
漢江之澤水回繞著江城,襄陽之花容月色實在是令人著迷。
晉人山簡醉酒之時,在高陽池醉態可掬。
他頭上反戴看白接籬之帽驪在馬上,樣子實在是可笑。
峴山依著漢江,水綠如碧,沙白似雪。
山上有紀念羊枯的墮淚碑,上麵的字己久為青苔所沒,看不清楚了。
姑且在習家池覓得一醉,不去山上看墮淚碑了。
也學一學山公欲上馬的醉態,讓襄陽小兒也笑上一笑。
注釋
⑴襄陽曲: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八十五列於《雜歌謠辭·歌辭》。王琦雲:“《襄陽曲》,即《襄陽樂》也,《舊唐書》:《襄陽樂》,宋隨王誕所作也。延始為襄陽郡,元嘉二十六年仍為雍州。夜聞諸女歌謠,因作之。其歌曰:‘潮發震陽來,暮至丈提宿。丈提諸女兒。花豔驚郎目。’”
⑵白銅鞮:歌名。相傳為梁武帝所製。一說為南朝童謠名,流行於襄陽一帶。
⑶山公:即山簡。晉代人,字季倫。“竹林七賢”之一山濤之子,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但他不理政務,隻知飲酒遊樂,故時人編了首《山公歌》。後成為流行在襄陽一帶的一首兒歌。這首歌詼諧有趣,廣為流傳,常被遊曆襄陽的文人墨客所引用。
⑷白接籬:白色的頭巾。山簡每喝醉了酒,總是倒戴著頭巾,倒騎著馬回家。
⑸水綠沙如雪:一作“水色如霜雪”。
⑹墮淚碑:在襄陽峴首山。這裏用羊祜的典故。《晉書·羊祜傳》載:“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羊祜死後,為紀念他的政績,“襄陽百姓於峴山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食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墮淚碑。”
⑺習家池:又名高陽池,位於湖北襄陽城南約五公裏的鳳凰山(又名白馬山)南麓,建於東漢建武年間。《世說新語·任誕》劉孝標注引《襄陽記》:“漢傳中習鬱於峴山南,依範蠡養魚法,作魚池,池邊有高堤,種竹及長楸,芙蓉菱芡覆水,是遊宴名處也。山簡每臨此池,未嚐不大醉而還,曰:‘此是我高陽池也。’襄陽小兒歌之。”
襄陽曲四首鑒賞
李白在襄陽所寫的這組詩,既可見其性情,又可見其詩風。在襄峴漢水的背景之下,一個懷著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栩栩如生。
組詩之第一首。這裏的“白銅鞮”當指漢水在襄陽段的堤壩。這是襄陽群體娛樂的地方。江城被綠水環抱,襄陽的花,襄陽的月,真是迷人。讀著這首詩,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個場景,在月圓花好的夜晚,人們在江水邊的長堤上載歌載舞,多麽熱鬧多麽生動傳情。麵對此情此景,詩人和讀者不能不忘我地陶醉在其中。這一首第三句在格律上有“失粘”之嫌,說明李白寫詩並不受格律的嚴格約束。
組詩之第二首。這是描寫一個曆史人物的醉態,這個人叫山簡。山簡是晉大將,性情豪放,酒醉後常反戴帽子倒騎馬。酒醉後的人物神態生動活現,在陽光下,係著白頭巾,倒著騎馬,非常有趣。此詩活靈活現地塑造了一個醉態可鞠的人物形象。
組詩之第三首。峴山、漢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墮淚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滅了的碑文等等物景,平實道來,沒有雕飾,其中自有詩人對世事滄桑的感慨。山依舊,水仍綠,碑尚在,唯有碑石上生了青苔,碑文已被磨滅,其寓意就是時間的長河能淹沒一切。
組詩之第四首:習家池邊舊有鳳泉館、芙蓉台、習鬱墓,群山環抱,蒼鬆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鳥語,風景清幽,自古常有騷人墨客來此詠詩作賦。西晉永嘉年間鎮南將軍山簡鎮守襄陽時,常來此飲酒,醉後自呼“高陽酒陡”,唐代孟浩然曾感歎:“當昔襄陽雄盛時,山公常醉習家池。”墮淚碑是為了紀念西晉羊祜而立的。羊祜生前都督荊州諸軍事,駐襄陽。羊祜死後,其部屬與當地百姓在峴山羊祜生前遊息之地建碑立廟,每年祭祀。見碑者莫不流淚,杜預因而稱此碑為墮淚碑。酒醉了,墮淚碑也不去看了,欲上馬而又上不了馬,襄陽的小孩子們看著笑了。酒醉以後,人就不會有什麽愁苦。“莫看”,“且醉”二句 ,是痛苦的瀟灑。
襄陽曲四首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遊襄陽時。根據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時李白三十四歲,遊襄陽,識韓朝宗,有《與韓荊州書》《襄陽曲四首》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