驹支不屈于晋翻译及注释
翻译一
晋国范宣子同各国大夫在向地会晤。会晤时准备拘捕姜戎首领驹支。范宣子亲自在殿上指责他,说:“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在瓜州追逐你的祖父吾离,你祖父吾离身披白茅,头戴荆条,前来归附我们先君。我们先君惠公仅有不多的田地,还与你们平分了,以供给食用。现在诸侯事奉我们国君不如从前了,大概是言语泄漏了出去,主要是由于你的缘故。明早会晤的事,你不要参加了。参加,就拘捕你。”驹支回答说:“从前秦国人倚仗他们人多,对土地贪得无厌,驱逐我们戎人。惠公表示了大恩大德,说我们戎人,是四岳的后代,不要抛弃这些人。赐给我们南部边境的田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吼叫的地方。我们戎人铲除了那里的荆棘,驱逐了那里的狐狸豺狼,成为先君不侵扰不背叛的臣属,直到现在没有二心。”
“从前文公与秦国讨伐郑国,秦国人偷偷与郑国订盟,并在郑国安置了戍守的人,于是就发生了肴山之战。晋军在前面迎击,戎人在后面抵抗,秦军有来无回,实在是我们戎人使他陷入这个境地的。譬如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腿,与晋国人一起将它摔倒。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从这次战役以来,晋国的所有战役,我们戎人都是相继按时参加,前来追随执政,同肴山之战时的心意一样,岂敢背离疏远?现在执政下面的大夫们恐怕的确有不足的地方,而使诸侯离心,却归咎我们戎人!我们戎人的饮食衣服与华夏之族不同,货币不通,言语不同,怎能去做坏事?不到会参加,也没有什么可烦恼的。”
于是朗诵了《青蝇》一诗,然后退出。宣子表示道歉,并让他到会参与事务,以便成全自己平易近人的君子的声名。
翻译二
晋国和诸侯各国在向地集会,准备拘捕姜戎族的首领驹支。晋国大夫范宣子在朝会上亲自指责他,说:“过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把你祖父吾离从瓜州赶走,你祖父吾离披着茅草衣、戴着荆条帽前来投奔我国先君。我先君惠公当时有不多的田地,却与你们平分来养活你们。如今诸侯侍奉我们寡君不如从前,大概说话泄漏了什么机密,这主要是你造成的。明天的会议,你不要参加了!你要是参加,就把你抓起来!”
驹支回答说:“从前秦国人仗着他们人多,贪婪地掠夺土地,把我们各部落戎人从祖居地赶走。贵国君惠公显示他崇高的品德,认为我们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不该这样抛弃灭绝。他赐给我们南部边疆的土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们各部戎人砍除了那里的荆棘,赶走了那里的狐狸、豺狼,从此成了贵国先君既不内侵也不外叛的臣属,直到如今忠诚不二。从前文公与秦国攻打郑国,秦国人私下里同郑国人订立盟约,留下军队在那里驻守,因此而发生肴地战役。当时晋军在前面抵抗,我们戎人在后面进击,秦军全军覆没,实在是我们戎人出了大力。这就如同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后腿,和晋国人一起把它掀倒。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责呢?从那时以来,晋国多次出兵征战,我戎人各部从来紧跟其后,时时追随贵国执政,还是像肴之战时那样心志如一,岂敢疏远背离?如今贵国军旅中的长官可能真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使得诸侯叛离,你们却怪罪我们戎人!我们各部戎人服饰饮食(习俗)不与华夏相同,礼仪使者不相往来,言语不通,能做什么对贵国不利的坏事?不参加盟会的事务,我也不会惭愧。”
驹支朗读了《青蝇》诗退了下去,范宣子连忙道歉,请他参加会议事务,同时也成全了自己和蔼可亲的君子美名。
注释
(1)向:吴地,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
(2)戎子驹支:姜戎族的首领,名驹支。姜戎,戎族的一个部落。
(3)数:音鼠,历数其罪。
(4)乃祖:你的祖父。瓜州: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5)苫(shān)盖:用草编成的覆盖物。
(6)不腆(tiǎn):不丰厚,不多。
(7)女:通“汝”,你。
(8)职:主要。
(9)诘朝:明日。
(10)蠲(juān):显示。
(11)四岳:传说为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裔胄:后嗣。
(12)亢:抗。
(13)掎:拉住,拖住。
(14)踣;同“仆”。
(15)犹肴志也:还是像在肴作战时那样忠心。
(16)逷;音惕,远。
(17)携:离,疏远。
(18)贽币:古人见面时所赠送的礼物。贽币不通,喻没有往来。
(19)瞢:音孟,闷,不舒畅。
(20)青绳:《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主旨是希望君子莫信馋言。
(21)辞:道歉。
(22)成:成全。恺悌:和乐平易。
驹支不屈于晋简析
《左传》除了对各国战争描述精彩之外,对一些谋臣说客的辞令艺术的记录,也极具艺术性,尤其是那些谋臣们在外交中实话实话,以真取胜的史实,令人叹为观止。《驹支不屈于晋》这篇文章记录的就是戎子驹支以事实说话,驳倒范宣子的责难的事:范宣子仗着晋国的强大,仗着自己的先君曾有恩于羌戎,对驹支气势汹汹,把晋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归咎于驹支。戎子驹支则据理力争,逐层辩驳。首先说晋国所赏赐的土地是荒芜不毛之地,不足以称大恩大德。其次说羌戎帮助晋国在肴地全歼秦军,可以说已经报恩了,之后更是鞍前马后,毫无二心。最后暗示晋国所以众叛亲离,乃是其自己一手造成的,与羌戎无关。全部辩辞语气委婉而正气凛然,使范宣子不得不服。
驹支不屈于晋赏析
《驹支不屈于晋》在晋与诸侯“会于向”这一历史事件中,只不过是一段小插曲,然而它却有不同寻常的认识价值。这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少数民族在霸权制度下所受压迫的深重,也让我们从驹支与范宣子的冲突与和解中看到了古代各民族既斗争又融合的复杂关系的缩影。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是《驹支不屈于晋》的一大特点。
先看范宣子,一上来就是:“来,姜戎氏!”像怒气冲冲的主人呼唤惹了祸的奴隶,凶神恶煞,怒目而视,语气咄咄逼人,态度粗鲁生硬。接着居高临下,夸示晋先君对诸戎的大德大恩,而后毫无根据地把“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的罪责一股脑推给驹支。“盖言语漏泄”,分明是推测、怀疑,“职女之由”,则是武断定罪,“与,将执女!”恐吓之声,令人不寒而栗!范宣子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神态纤毫毕见。
驹支面对气势汹汹的指斥,面对即将遭受拘捕的厄运,则临危不惧,据理力争。针对范宣子强加于己的不实之词,逐层辩驳,洗刷被泼在身上的污水,维护自己和部落的清白。从答话可以看出,驹支虽为戎族首领,但其语言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他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1)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他对范宣子的无端指责,既针锋相对又没有过激言辞,既不掩惠公之德,也不蒙不白之冤。(2)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先感惠公之德,再表戎对晋之功,以事实为据,证明自己对晋“不侵不叛”,忠心“不贰”。最后以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的事实驳斥范宣子强加的罪名,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尤其是关于“捕鹿”的比喻,极为确切生动,且符合人物的身份。(3)赋诗言志,颇具策略。《青蝇》所赋:“恺悌君子,无信谗言”,驹支将范宣子恶意相加的罪名解释为“听信谗言”,给了范宣子一个下台的台阶,把范宣子说成“恺悌君子”,也让这位盛气凌人的大人物感觉舒服。其实驹支似乎设了一个看不见的圈套:是“恺悌君子”就不要听信谗言,否则就不是“恺悌君子”。春秋时代,诸侯外交,讲究赋诗言志。范宣子没有赋诗言志,反不如驹支,说明驹支胜过范宣子,夷狄胜过华夏。这一点,恐怕不是《左传》作者的初衷吧。
駒支不屈於晉翻譯及注釋
翻譯一
晉國範宣子同各國大夫在向地會晤。會晤時準備拘捕薑戎首領駒支。範宣子親自在殿上指責他,說:“來!薑戎氏!從前秦國人在瓜州追逐你的祖父吾離,你祖父吾離身披白茅,頭戴荊條,前來歸附我們先君。我們先君惠公僅有不多的田地,還與你們平分了,以供給食用。現在諸侯事奉我們國君不如從前了,大概是言語泄漏了出去,主要是由於你的緣故。明早會晤的事,你不要參加了。參加,就拘捕你。”駒支回答說:“從前秦國人倚仗他們人多,對土地貪得無厭,驅逐我們戎人。惠公表示了大恩大德,說我們戎人,是四嶽的後代,不要拋棄這些人。賜給我們南部邊境的田地,那裏是狐狸居住,豺狼吼叫的地方。我們戎人鏟除了那裏的荊棘,驅逐了那裏的狐狸豺狼,成為先君不侵擾不背叛的臣屬,直到現在沒有二心。”
“從前文公與秦國討伐鄭國,秦國人偷偷與鄭國訂盟,並在鄭國安置了戍守的人,於是就發生了肴山之戰。晉軍在前麵迎擊,戎人在後麵抵抗,秦軍有來無回,實在是我們戎人使他陷入這個境地的。譬如捕鹿,晉國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腿,與晉國人一起將它摔倒。戎人為什麽不能免於罪?從這次戰役以來,晉國的所有戰役,我們戎人都是相繼按時參加,前來追隨執政,同肴山之戰時的心意一樣,豈敢背離疏遠?現在執政下麵的大夫們恐怕的確有不足的地方,而使諸侯離心,卻歸咎我們戎人!我們戎人的飲食衣服與華夏之族不同,貨幣不通,言語不同,怎能去做壞事?不到會參加,也沒有什麽可煩惱的。”
於是朗誦了《青蠅》一詩,然後退出。宣子表示道歉,並讓他到會參與事務,以便成全自己平易近人的君子的聲名。
翻譯二
晉國和諸侯各國在向地集會,準備拘捕薑戎族的首領駒支。晉國大夫範宣子在朝會上親自指責他,說:“過來,薑戎氏!從前秦國人把你祖父吾離從瓜州趕走,你祖父吾離披著茅草衣、戴著荊條帽前來投奔我國先君。我先君惠公當時有不多的田地,卻與你們平分來養活你們。如今諸侯侍奉我們寡君不如從前,大概說話泄漏了什麽機密,這主要是你造成的。明天的會議,你不要參加了!你要是參加,就把你抓起來!”
駒支回答說:“從前秦國人仗著他們人多,貪婪地掠奪土地,把我們各部落戎人從祖居地趕走。貴國君惠公顯示他崇高的品德,認為我們各部戎人都是四嶽的後代,不該這樣拋棄滅絕。他賜給我們南部邊疆的土地,那裏是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們各部戎人砍除了那裏的荊棘,趕走了那裏的狐狸、豺狼,從此成了貴國先君既不內侵也不外叛的臣屬,直到如今忠誠不二。從前文公與秦國攻打鄭國,秦國人私下裏同鄭國人訂立盟約,留下軍隊在那裏駐守,因此而發生肴地戰役。當時晉軍在前麵抵抗,我們戎人在後麵進擊,秦軍全軍覆沒,實在是我們戎人出了大力。這就如同捕鹿,晉國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後腿,和晉國人一起把它掀倒。戎人為什麽不能免於罪責呢?從那時以來,晉國多次出兵征戰,我戎人各部從來緊跟其後,時時追隨貴國執政,還是像肴之戰時那樣心誌如一,豈敢疏遠背離?如今貴國軍旅中的長官可能真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夠,使得諸侯叛離,你們卻怪罪我們戎人!我們各部戎人服飾飲食(習俗)不與華夏相同,禮儀使者不相往來,言語不通,能做什麽對貴國不利的壞事?不參加盟會的事務,我也不會慚愧。”
駒支朗讀了《青蠅》詩退了下去,範宣子連忙道歉,請他參加會議事務,同時也成全了自己和藹可親的君子美名。
注釋
(1)向:吳地,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南。
(2)戎子駒支:薑戎族的首領,名駒支。薑戎,戎族的一個部落。
(3)數:音鼠,曆數其罪。
(4)乃祖:你的祖父。瓜州:地名,在今甘肅敦煌西。
(5)苫(shān)蓋:用草編成的覆蓋物。
(6)不腆(tiǎn):不豐厚,不多。
(7)女:通“汝”,你。
(8)職:主要。
(9)詰朝:明日。
(10)蠲(juān):顯示。
(11)四嶽:傳說為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裔胄:後嗣。
(12)亢:抗。
(13)掎:拉住,拖住。
(14)踣;同“仆”。
(15)猶肴誌也:還是像在肴作戰時那樣忠心。
(16)逷;音惕,遠。
(17)攜:離,疏遠。
(18)贄幣:古人見麵時所贈送的禮物。贄幣不通,喻沒有往來。
(19)瞢:音孟,悶,不舒暢。
(20)青繩:《詩經·小雅》中的一篇,主旨是希望君子莫信饞言。
(21)辭:道歉。
(22)成:成全。愷悌:和樂平易。
駒支不屈於晉簡析
《左傳》除了對各國戰爭描述精彩之外,對一些謀臣說客的辭令藝術的記錄,也極具藝術性,尤其是那些謀臣們在外交中實話實話,以真取勝的史實,令人歎為觀止。《駒支不屈於晉》這篇文章記錄的就是戎子駒支以事實說話,駁倒範宣子的責難的事:範宣子仗著晉國的強大,仗著自己的先君曾有恩於羌戎,對駒支氣勢洶洶,把晉國霸主地位的動搖歸咎於駒支。戎子駒支則據理力爭,逐層辯駁。首先說晉國所賞賜的土地是荒蕪不毛之地,不足以稱大恩大德。其次說羌戎幫助晉國在肴地全殲秦軍,可以說已經報恩了,之後更是鞍前馬後,毫無二心。最後暗示晉國所以眾叛親離,乃是其自己一手造成的,與羌戎無關。全部辯辭語氣委婉而正氣凜然,使範宣子不得不服。
駒支不屈於晉賞析
《駒支不屈於晉》在晉與諸侯“會於向”這一曆史事件中,隻不過是一段小插曲,然而它卻有不同尋常的認識價值。這是中國古代民族關係史上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當時少數民族在霸權製度下所受壓迫的深重,也讓我們從駒支與範宣子的衝突與和解中看到了古代各民族既鬥爭又融合的複雜關係的縮影。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是《駒支不屈於晉》的一大特點。
先看範宣子,一上來就是:“來,薑戎氏!”像怒氣衝衝的主人呼喚惹了禍的奴隸,凶神惡煞,怒目而視,語氣咄咄逼人,態度粗魯生硬。接著居高臨下,誇示晉先君對諸戎的大德大恩,而後毫無根據地把“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的罪責一股腦推給駒支。“蓋言語漏泄”,分明是推測、懷疑,“職女之由”,則是武斷定罪,“與,將執女!”恐嚇之聲,令人不寒而栗!範宣子頤指氣使、不可一世的神態纖毫畢見。
駒支麵對氣勢洶洶的指斥,麵對即將遭受拘捕的厄運,則臨危不懼,據理力爭。針對範宣子強加於己的不實之詞,逐層辯駁,洗刷被潑在身上的汙水,維護自己和部落的清白。從答話可以看出,駒支雖為戎族首領,但其語言藝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他的語言有以下幾個特點:(1)把握分寸,恰到好處。他對範宣子的無端指責,既針鋒相對又沒有過激言辭,既不掩惠公之德,也不蒙不白之冤。(2)邏輯嚴密,形象生動。先感惠公之德,再表戎對晉之功,以事實為據,證明自己對晉“不侵不叛”,忠心“不貳”。最後以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的事實駁斥範宣子強加的罪名,環環相扣,天衣無縫。尤其是關於“捕鹿”的比喻,極為確切生動,且符合人物的身份。(3)賦詩言誌,頗具策略。《青蠅》所賦:“愷悌君子,無信讒言”,駒支將範宣子惡意相加的罪名解釋為“聽信讒言”,給了範宣子一個下台的台階,把範宣子說成“愷悌君子”,也讓這位盛氣淩人的大人物感覺舒服。其實駒支似乎設了一個看不見的圈套:是“愷悌君子”就不要聽信讒言,否則就不是“愷悌君子”。春秋時代,諸侯外交,講究賦詩言誌。範宣子沒有賦詩言誌,反不如駒支,說明駒支勝過範宣子,夷狄勝過華夏。這一點,恐怕不是《左傳》作者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