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旅雁向南飞翻译及注释
翻译
远行的大雁向南飞翔,风雨中与雁群失散。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于清冷的河中小洲。
沙鹞和白鹭苦于难以亲近,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茫茫云海中找不到归宿,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
注释
①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②旅雁:征雁。这里比喻战乱时人们纷纷南逃。
③寒汀(tīng)立: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④鸥鹭:即沙鸥、白鹭。
⑤矰(zēng):用丝绳系住的短箭。缴(zhuó):系在箭上的丝绳。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创作背景
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即是“靖康之难”期间。词人开始南渡,为了描写来时的种种不适,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赏析
上阙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词的首句写冬天雁由北向南迁徙。“情沿物应”,才发而为词,“道寄人知”,借以表达因雁而兴起的伤感。“风雨群相失”的“风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风雨,骨子里却是喻指人世社会的风雨,是骤然袭来的战祸。接下去便以雁之饥渴辛劳、无力续飞与孤宿寒汀的情景,来比喻人们在逃难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
下阕以雁之忧惧被人弋射和茫茫无处归宿,以及哀鸣而无人怜顾的孤危,象征他与广大人民当时类似的处境与心情。“鸥鹭苦难亲”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鸥、鹭与雁,都是栖宿于沙洲汀渚之间的鸟类,而说“难亲”,便有地下亦难宁处之苦;“赠缴忧相逼”,则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忧。《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歌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虽有赠缴。尚安所施!”而这里的鸿雁苦于身心交瘁,无力高飞,便易被猎人所射杀。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写人间的忧患,可谓入木三分。结尾续写旅雁之苦。“云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一语双关,余悲不尽。
全词处处写雁,但又处处在写自身的处境与心绪,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词人写的虽然是个人在逃难途中的遭遇与感受,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却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普遍的意义。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翻譯及注釋
翻譯
遠行的大雁向南飛翔,風雨中與雁群失散。饑渴辛苦的大雁雙翅無力地下垂,隻好獨宿於清冷的河中小洲。
沙鷂和白鷺苦於難以親近,時刻擔心被弓箭射殺。茫茫雲海中找不到歸宿,有誰來聽鴻雁的聲聲哀號。
注釋
①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算子”。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為六言句,於第三字豆。宋教坊複演為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②旅雁:征雁。這裏比喻戰亂時人們紛紛南逃。
③寒汀(tīng)立:冷落淒清的河中小洲。
④鷗鷺:即沙鷗、白鷺。
⑤矰(zēng):用絲繩係住的短箭。繳(zhuó):係在箭上的絲繩。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創作背景
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即是“靖康之難”期間。詞人開始南渡,為了描寫來時的種種不適,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賞析
上闕寫失群旅雁遭遇風雨後的疲累饑渴之狀與孤獨之感。詞的首句寫冬天雁由北向南遷徙。“情沿物應”,才發而為詞,“道寄人知”,借以表達因雁而興起的傷感。“風雨群相失”的“風雨”,表麵是指自然的風雨,骨子裏卻是喻指人世社會的風雨,是驟然襲來的戰禍。接下去便以雁之饑渴辛勞、無力續飛與孤宿寒汀的情景,來比喻人們在逃難途中忍饑受寒、疲憊不堪和孤苦無依的慘狀。
下闋以雁之憂懼被人弋射和茫茫無處歸宿,以及哀鳴而無人憐顧的孤危,象征他與廣大人民當時類似的處境與心情。“鷗鷺苦難親”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鷗、鷺與雁,都是棲宿於沙洲汀渚之間的鳥類,而說“難親”,便有地下亦難寧處之苦;“贈繳憂相逼”,則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憂。《史記·留侯世家》載漢高祖歌日:“鴻鵠高飛,一舉千裏。······雖有贈繳。尚安所施!”而這裏的鴻雁苦於身心交瘁,無力高飛,便易被獵人所射殺。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寫人間的憂患,可謂入木三分。結尾續寫旅雁之苦。“雲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一語雙關,餘悲不盡。
全詞處處寫雁,但又處處在寫自身的處境與心緒,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藝術效果。詞人寫的雖然是個人在逃難途中的遭遇與感受,但作品所反映的內容卻具有較強的時代色彩和普遍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