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友人注释
①辘轳:用手动绞车牵引水桶自井中汲水的提水工具。
②縻绠:绳索。 陈三立《江行杂感》诗之一:“中宵镫火辉,有涕如縻绠。”
③同怀人:即志同道合之人。
戏赠友人鉴赏
这首诗首联“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直接指出一口井如果没有了水,固然是废井;倘若有水而无人汲,也依然是废井。诗人从这个角度比喻作诗。颔联“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中的“笔砚”、“吟咏”互文见义,皆指创作活动。辘轳是汲取井水的起重装置,即在井上树立支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系上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汲取井水。縻绠即井绳,与前辘轳意思相同,都是借汲水的过程,喻指作诗时思绪飞动的状态。那么,既然天天要作诗,诗思会不会枯竭呢。作者认为不会,正如从井里汲水一样,虽然每天都汲,可是“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给人的感觉仍是全新的。
这首诗的尾联“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点明该诗是赠给“同怀人”,同时贾岛是中唐苦吟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尽管他曾说过“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送僧》)一类的话,但落实到作诗上,却从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气韵,而总是在费尽心思地雕章琢句,仿佛是要通过“渐修”得到作诗的真谛。这种诗的艺术风格,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一文中也作过论述:“贾岛同时代的人,初唐的华贵,盛唐的壮丽,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腻味了,而且容易引起一种幻灭感。他们需要一点清凉,甚至一点酸涩来换换口味。”僧房和山野的清寂幽僻就与“清凉”和“酸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通过苦吟的手段来达到这一境界又是一些才气一般却又希望有所作为的诗人的较好方法。所以,前人认为晚唐五代是贾岛的时代不无道理。《唐摭言》卷十曾记载了晚唐李洞尊崇贾岛的事迹:他铸贾岛的铜像,经常手持念珠念贾岛佛。如知道谁喜欢贾诗,他就手录贾诗赠之,并再三叮咛说:这无异于佛经,应该焚香而拜。李洞的做法虽有些极端,但足以说明贾岛诗的独特风格对晚唐五代诗人的深刻影响。综上所述,就不难看出该诗尾联中的“多苦辛”。
戲贈友人注釋
①轆轤:用手動絞車牽引水桶自井中汲水的提水工具。
②縻綆:繩索。 陳三立《江行雜感》詩之一:“中宵鐙火輝,有涕如縻綆。”
③同懷人:即誌同道合之人。
戲贈友人鑒賞
這首詩首聯“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直接指出一口井如果沒有了水,固然是廢井;倘若有水而無人汲,也依然是廢井。詩人從這個角度比喻作詩。頷聯“筆硯為轆轤,吟詠作縻綆。”中的“筆硯”、“吟詠”互文見義,皆指創作活動。轆轤是汲取井水的起重裝置,即在井上樹立支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係上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汲取井水。縻綆即井繩,與前轆轤意思相同,都是借汲水的過程,喻指作詩時思緒飛動的狀態。那麽,既然天天要作詩,詩思會不會枯竭呢。作者認為不會,正如從井裏汲水一樣,雖然每天都汲,可是“朝來重汲引,依舊得清冷”,給人的感覺仍是全新的。
這首詩的尾聯“書贈同懷人,詞中多苦辛。”點明該詩是贈給“同懷人”,同時賈島是中唐苦吟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盡管他曾說過“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送僧》)一類的話,但落實到作詩上,卻從無“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氣韻,而總是在費盡心思地雕章琢句,仿佛是要通過“漸修”得到作詩的真諦。這種詩的藝術風格,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賈島》一文中也作過論述:“賈島同時代的人,初唐的華貴,盛唐的壯麗,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膩味了,而且容易引起一種幻滅感。他們需要一點清涼,甚至一點酸澀來換換口味。”僧房和山野的清寂幽僻就與“清涼”和“酸澀”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通過苦吟的手段來達到這一境界又是一些才氣一般卻又希望有所作為的詩人的較好方法。所以,前人認為晚唐五代是賈島的時代不無道理。《唐摭言》卷十曾記載了晚唐李洞尊崇賈島的事跡:他鑄賈島的銅像,經常手持念珠念賈島佛。如知道誰喜歡賈詩,他就手錄賈詩贈之,並再三叮嚀說:這無異於佛經,應該焚香而拜。李洞的做法雖有些極端,但足以說明賈島詩的獨特風格對晚唐五代詩人的深刻影響。綜上所述,就不難看出該詩尾聯中的“多苦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