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蜡梅注释
⑴天香:词牌名,又名“伴云来”“楼下柳”。调见贺铸《东山词》。双调,九十六字,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八句六仄韵。
⑵蟫:一本作“蝉”。
⑶北枝瘦南枝小:一本作“枝北枝南开小”。
⑷澹:同“淡”。薄:一本作“泊”。
⑸深:一本作“珠”。
⑹梁:一本作“头”。
天香·蜡梅鉴赏
“蟫叶”三句,状蜡梅花的特征。“蟫”,音淫,衣书中的蠹虫也。这里“蟫叶”,应改作蝉翼,方与词意吻合也。“蝉翼”状花瓣之薄轻;“粘霜”,形花色如涂蜡;“蝇苞”,喻花蕾之小;“缀冻”,绘花蕾的坚实也。此言蜡梅花瓣薄如蝉翼而色如涂蜡,花蕾小巧而坚挺,花香从远处随风飘来,令人陶醉。三句分别叙述了蜡梅花瓣薄、苞小巧而坚挺、花香远送的特征,描写细腻。“岭上”三句。“岭”,原指五岭,中有大庾岭,又叫梅岭,其中盛产梅树。这里泛指山岭。此言不论是在山岭间还是峭溪边,蜡梅花都是盛开在严冬蜡月里。所以不管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蜡梅都是无叶有花,形体都显得瘦削而纤小。“玉奴”两句。“玉奴”,指白梅,因蜡梅花先开,故称为姊。此言蜡梅虽挤在墙角边生活,但它却是白梅花的姊姊,最早传递出春天降临的讯息,抢先怒放花香。“初试”两句。“宫黄”、“寿阳”均指宫妆。杨铁夫笺释梦窗《风入松·桂》词时说:“仪部郎尤良纵侍儿悉效宫妆,有蝶蜂黄、花羞、玉让之号。”又据《宋史》说: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间,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自后宫内群效之,称梅花妆。两句用“宫黄”、“寿阳”两种宫妆形容蜡梅花的淡薄、纤小之美。
“银烛”两句,从花之名与形生出联想。词人由“蜡梅”的“蜡”字联想到蜡烛,再进而联想到蜡烛之泪极似惜别人之泪。故杜牧的《赠别》诗说:“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他又从蜡梅花形如酒盅,想起这“酒盅”实在得显得太小了,它似乎盛不下多少愁恨。两句以拟人拟物手法写烛泪惜别,酒盅贮愁,既描述蜡梅,又抒发了词人心中的离愁别恨。“记得”两句,回忆旧事。杨铁夫《梦窗词全集笺释》说:“短亭离别之地,暮衙离别之时。上映梅,下切蜡。”两句追叙了昔年的一段离别情。词人将离别的时间、地点、略作点染,引人无限联想。词人这里是说:我记得有一次在城郊的一个短亭边,乘马离别,当时见到有一群黄蜂临晚纷纷飞回巢中。 “豆蔻”两句,承上点出了离别的对象。“豆蔻”,用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典故。可见词人怀念的是一位年轻女子。词人对她的怀恋如烟雾般时时萦绕心头。再见到蜡梅冬月开花,岁华已老,陡生两人离别已久,年华徒增的哀伤感。“远信”两句,又以“蜡”字联想到蜡丸封信的典故。言词人远离姬人已久,却音讯渺茫,所写的书信虽然慎重地用蜡丸封缄好,但仍旧很难送到伊人的手中。从此两人天各一方,云山远隔,再难相见矣。
天香·蠟梅注釋
⑴天香:詞牌名,又名“伴雲來”“樓下柳”。調見賀鑄《東山詞》。雙調,九十六字,上片十句四仄韻,下片八句六仄韻。
⑵蟫:一本作“蟬”。
⑶北枝瘦南枝小:一本作“枝北枝南開小”。
⑷澹:同“淡”。薄:一本作“泊”。
⑸深:一本作“珠”。
⑹梁:一本作“頭”。
天香·蠟梅鑒賞
“蟫葉”三句,狀蠟梅花的特征。“蟫”,音淫,衣書中的蠹蟲也。這裏“蟫葉”,應改作蟬翼,方與詞意吻合也。“蟬翼”狀花瓣之薄輕;“粘霜”,形花色如塗蠟;“蠅苞”,喻花蕾之小;“綴凍”,繪花蕾的堅實也。此言蠟梅花瓣薄如蟬翼而色如塗蠟,花蕾小巧而堅挺,花香從遠處隨風飄來,令人陶醉。三句分別敘述了蠟梅花瓣薄、苞小巧而堅挺、花香遠送的特征,描寫細膩。“嶺上”三句。“嶺”,原指五嶺,中有大庾嶺,又叫梅嶺,其中盛產梅樹。這裏泛指山嶺。此言不論是在山嶺間還是峭溪邊,蠟梅花都是盛開在嚴冬蠟月裏。所以不管是北方的還是南方的蠟梅都是無葉有花,形體都顯得瘦削而纖小。“玉奴”兩句。“玉奴”,指白梅,因蠟梅花先開,故稱為姊。此言蠟梅雖擠在牆角邊生活,但它卻是白梅花的姊姊,最早傳遞出春天降臨的訊息,搶先怒放花香。“初試”兩句。“宮黃”、“壽陽”均指宮妝。楊鐵夫箋釋夢窗《風入鬆·桂》詞時說:“儀部郎尤良縱侍兒悉效宮妝,有蝶蜂黃、花羞、玉讓之號。”又據《宋史》說:宋武帝女壽陽公主,臥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間,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自後宮內群效之,稱梅花妝。兩句用“宮黃”、“壽陽”兩種宮妝形容蠟梅花的淡薄、纖小之美。
“銀燭”兩句,從花之名與形生出聯想。詞人由“蠟梅”的“蠟”字聯想到蠟燭,再進而聯想到蠟燭之淚極似惜別人之淚。故杜牧的《贈別》詩說:“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他又從蠟梅花形如酒盅,想起這“酒盅”實在得顯得太小了,它似乎盛不下多少愁恨。兩句以擬人擬物手法寫燭淚惜別,酒盅貯愁,既描述蠟梅,又抒發了詞人心中的離愁別恨。“記得”兩句,回憶舊事。楊鐵夫《夢窗詞全集箋釋》說:“短亭離別之地,暮衙離別之時。上映梅,下切蠟。”兩句追敘了昔年的一段離別情。詞人將離別的時間、地點、略作點染,引人無限聯想。詞人這裏是說:我記得有一次在城郊的一個短亭邊,乘馬離別,當時見到有一群黃蜂臨晚紛紛飛回巢中。 “豆蔻”兩句,承上點出了離別的對象。“豆蔻”,用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典故。可見詞人懷念的是一位年輕女子。詞人對她的懷戀如煙霧般時時縈繞心頭。再見到蠟梅冬月開花,歲華已老,陡生兩人離別已久,年華徒增的哀傷感。“遠信”兩句,又以“蠟”字聯想到蠟丸封信的典故。言詞人遠離姬人已久,卻音訊渺茫,所寫的書信雖然慎重地用蠟丸封緘好,但仍舊很難送到伊人的手中。從此兩人天各一方,雲山遠隔,再難相見矣。